喜乐通州丨余西古镇的成语故事
2018-12-08
南通通州二甲的余西古镇, 拥有一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 古镇人文荟萃、史韵风骚, 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美丽故事 千成语“一诺千金”,讲述的是通州余西场季氏:一诺堂的始祖、西楚霸王项羽的名将季布说话算数讲信用的故事。 余西季氏宗祠“一诺堂”的堂号,源自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武则天在位时,生活上极尽享乐。骄横奢靡,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造行宫。据说余西武后行宫即为其中之一。武后行宫后历经沧桑,至清代,余西人在其原址上改建成大悲殿。该殿占地约30亩,由寺庙及季氏宗词两部分组成。季氏宗祠始祖为季布,堂号为一诺堂,大悲殿建有季氏一诺百岁坊。全殿格局由三进院组成,建筑群内古树林立,四株银杏皆高数丈地,粗有两人围。宋梅、桂花、木樨、玉兰布满庭院。 大悲殿常有贫寒学子借读,就食,寒士发迹后,赞助颇丰。每逢大灾、大疫之年,大悲殿往往发征救急,助贫。秦汉季布公一诺千金遗风,在余西场各姓皆相沿成习,传为美谈。北宋一诺堂季氏先祖建祠同时,在紧挨祠西、祠北,置祠田五千步,(合当代二十亩,)为宗祠永久岁入,历千年沦桑不变。 成语“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蓝色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通州余西等地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蓼蓝的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生长环境,故成为我国主要的蓼蓝产地。余西等地的特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就是用这种草的汁液“小缸青”染成的。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带来蓝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2006年6月由南通蓝印花布馆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2月二甲镇蓝印花布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展示基地。2009年振兴染坊业主王振兴被评为江苏省蓝印花布传承人。 成语“萧规曹随”中的“曹”,指的是汉初曾任齐相九年的平阳侯曹参,而曹参乃曹氏武惠堂迁南通州余西场之始祖、北宋大将曹彬的祖先。 “萧规曹随”讲述的是西汉初年,丞相萧何规划、制订了一些政策法令,曹参接着做丞相,全部按照萧何的那一套办事。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贵。 余西曹氏目前公认的始祖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颇受百姓和士兵爱戴,其人心善,不杀降者,曹氏家人遂以“武惠”为堂号。元末为避战乱,其中一支从江南迁徙至通州余 西,其族谱有介绍“先大父廿八副使避乱,浮江自南而北,至近海之余西……”,所述迁徙途径一目了然。 余西曹氏后人中也涌现出不少名人: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曹顶和著名评坛宗师柳敬亭(其族谱名字为曹永昌)都是从余西走出的历史名人,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与他们同一时代,还涌现出明代文学家曹大同、清官曹玹,清初征讨吴三桂的大将曹应鹄、书画家曹星谷、智慧名人曹秀升、孝子曹溥等。 及至当代,在政界、文化界都活跃着余西曹氏后人。上海著名画家曹简楼、曹用平,著名翻译家曹乃云等等都是从余西走出的曹氏后人。 ▌制作:圆宏集团丨万嘉文旅 ▌来源:通州发布 ▌微信号:gh_053479fc6013 ▌投稿邮箱:tzyhjt@qq.com 谢谢阅读,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